歼轰-7“飞豹”,这位中国空军的老将,功勋赫赫,如今却身影渐远。随着更新锐的多功能战机呼啸而至,关于“飞豹”退役后去哪儿的议论,总能牵动不少人的心。
把它们像老物件一样,半卖半送给巴基斯坦或朝鲜,既能“废物利用”,又能巩固邦谊,听起来多有人情味,多顺理成章啊?
但现实远比想象中骨感。答案可能让人泄气:不行。这并非“飞豹”不争气,恰恰相反,它可能比想象中更难送人,因为它好得有点“扎手”,这份好会惹出一堆麻烦,足以颠覆一盘棋。
要掰开这层复杂,得先问问,武器这东西,到底看啥?是说明书上的数字,还是它在地上天上到底顶不顶用,能不能融入一个国家的战略体系?“飞豹”的归宿之谜,恰好是个极好的例子。
送不出去的“屠龙技”:当礼物与需求南辕北辙
一件武器,无论性能多么耀眼,如果跟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和能力不匹配,那它就是一部屠龙之技,再精妙,也无处施展。对于朝鲜和巴基斯坦而言,“飞豹”就面临着这种尴尬。
给朝鲜送“飞豹”?想想朝鲜半岛那巴掌大的地方,三面环海,时刻警惕着美韩的航母和驱逐舰抵近。它现在最长的反舰导弹也就两百公里射程,能护住自家门口就不错了,远海基本鞭长莫及。
突然给它一架作战半径一千六百公里的“飞豹”,哪怕挂的是它自己的弹,威胁范围瞬间蹦到了一千八百公里。这可不是一加一,这是乘法!整个半岛,甚至日本一部分,都被圈了进去。
这种能力上的“暴肥”,瞬间能把东北亚那根绷得死紧的弦给弹断。中国和美国其实有个默契:半岛可以“斗而不破”,但别玩儿脱,别把小火苗变成真火。中国需要缓冲区,美国要前哨站,谁都不想看见一个失控的火药桶。
“飞豹”这种能伸出长矛的家伙,给了朝鲜,就像是给了一个没准备好的孩子一把真枪,危险太大了,大家都不踏实。这绝非中国乐见的局面,谁也不会为了处理几架旧飞机,去冒引爆地区冲突的风险。
再看巴基斯坦。跟朝鲜完全两码事。巴铁的头号心腹大患在陆地,是印度。两国漫长的边界线,是双方军事力量对峙的主战场。巴空军最缺的,是能空战、能对地、能近距离支援的多面手,以应对复杂的陆空一体战。
巴基斯坦建军的核心思路,就是用有限的国防预算,办最管用的事,追求的是费效比。他们需要的是像“枭龙”这样用途广泛、能啃硬骨头也能打游击的轻型多功能战斗机。
“飞豹”呢?它是干啥的?一款高度特化的攻击机,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对地,特别是对海进行远程饱和攻击。它的空战自卫能力相对薄弱,现代空战体系里,上去了得有强大的制空战斗机护着它。
让一个“陆权”导向的国家,去装备一支以反舰为主要特色的机队,这不是牛头不对马嘴吗?好比让一个精于山地突袭的步兵去驾驶远洋战舰,完全是专业不对口。
何况,巴基斯坦不像海岛国家那样严重依赖海上生命线。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给它开了一条相对稳固的陆上贸易通道。就算印度海军对其进行海上封锁,其战略影响也相对有限。
所以,巴基斯坦并没有强烈的动机,去花大钱、费大力气养一支以“飞豹”为核心的昂贵海上打击力量。他们更愿意将宝贵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像“枭龙”这样费效比高、用途广泛的项目上。
赠予者的考量:大国战略中的“紧箍咒”
说来说去,给不给,还得看中国自己怎么想。送不送武器,不仅要看收礼方合不合用,更要看送礼方自身的战略盘算。现在的对外军售和援助,早就不是卖点废铁那么简单,它是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的一杆秤。
这里有一个经典的先例。美国人八十年代给日本F-15,是为了拉着它对抗苏联。但美国人留了个心眼儿:卖给日本的是经过“阉割”的F-15J/DJ型号。其强大的对地攻击软件和硬件接口,都被悉数移除。
美国人目的很明确:我需要你帮我拦截苏联的轰炸机,但我绝不希望你拥有主动攻击苏联本土的能力,以防你这个素有“下克上”传统的盟友哪天惹出我控制不了的麻烦,自己跑去揍苏联本土,把美国拖下水。
这道理放中国身上一样。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区域大国,中国追求的是周边环境的整体稳定,可不想养出两个小兄弟天天掐架。特别是在南亚次大陆,2018年是一个微妙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中国或许更侧重于增强巴基斯坦的实力以制衡印度。但随着中美战略博弈的加剧,以及“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重要性的提升,中国更希望看到一个稳定、合作的南亚。
印度是金砖国家重要成员,巴基斯坦也在积极申请加入这些中国主导或参与的重要国际合作圈子。若因武器转让而激化印巴矛盾,导致两个潜在的合作伙伴兵戎相见,那中国这些年苦心经营的“朋友圈”和新国际体系不是全乱了?
因此,在对巴基斯坦武器输出上,中国必然会更加审慎,任何可能打破现有脆弱平衡的举动,都会三思而后行,不能随便添柴加油,让局面走向不可控。
更别提,‘飞豹’这位老兵还没彻底歇呢。在中国自身为了应对潜在挑战而构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里,它可是反舰的主力之一,至今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的海上威慑,主要依靠两种平台投送反舰导弹:一是轰-6系列轰炸机,二是“飞豹”战斗轰炸机。轰-6载弹量大、航程远,如同一个移动的导弹发射平台。而“飞豹”则胜在速度,其超过1.7马赫的突防速度,赋予了它极佳的战场生存能力和战术灵活性。
在对抗强大的航母战斗群时,这种高低搭配、快慢结合的饱和攻击战术,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的看家本领之一。“飞豹”凭借其速度优势,能以更快的反应速度撕开敌方防空网,为后续的攻击波次创造机会。
在更先进的替代者完全形成战斗力之前,这位老将在反舰一线还得顶着呢。自己手里紧缺的关键牌,正是体系运转的重要一环,哪有随便拱手送人的道理?
现代战争的铁律:比飞机更昂贵的“生态系统”
撇开所有地缘政治和战略大棋,还有一个最实在、最冰冷的理由,足以给“飞豹”外销之路彻底焊死:后勤维护。
现代战争,打的是体系,是烧钱的后勤。一架先进战机,绝不仅仅是孤零零的一堆金属和电子元件的集合体,它是整个庞大精密“生态系统”的最顶端。这个系统里有源源不断的零部件供应,有专门的检测维修设备,有高度复杂的软件系统,还得有一大批训练有素、懂得如何维护和操作它的人员。
当中国空军的“飞豹”悉数退役,意味着支撑其飞行的整个生态系统也将随之关闭。相关的零部件生产线会停产、封存甚至拆除,维护软件不再更新,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也会转岗到新的机型上。不出几年,就连中国自己,要重新维护这些退役的“飞豹”都会变得极其困难,成本高到离谱。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接收了这批飞机,都将面临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无异于接了一个烫手山芋。以朝鲜为例,其航空工业基础薄弱,连维护米格-29这样的老旧俄制战机都已捉襟见肘。
面对集成了大量现代化电子设备的“飞豹”,朝鲜几乎不可能独立建立起有效的维护能力和零部件供应渠道。飞机一旦出现故障,没有配件,没有软件支持,没有足够多的熟练技师,就只能趴在地面上,彻底成为一堆废铁。
因此,“飞豹”的最终归宿,并非远走他乡,续写传奇。它更像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老将军,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最好的选择是留在故土,或进入博物馆供人瞻仰,或在训练场上为新一代飞行员的成长贡献最后余热。
便捷股票配资,股票正规平台,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