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那年,他开始每天吃维生素B12,想着补补神经、提提神。半年后复查,医生看着化验单愣了几秒,低声嘀咕:“这人到底吃了啥?”检查结果看似正常,却处处透露着“不对劲”。
他并不是个爱乱吃保健品的人,习惯早睡早起,偶尔打打太极,饮食也算清淡。可就是这样一个人,血液中甲基丙二酸水平明显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却不降反升,肝功能也轻度异常。这不是补充B12的典型结果,反倒像是身体在抵触一样。
作为内科医生,我不止一次见过类似的情况。B族维生素补不对,不仅没效果,反而可能扰乱身体的代谢节奏。尤其像维生素B12这种水溶性营养素,看似“安全无毒”,但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吃没吃,而在吃得对不对,用得合不合理。
现代人补B12,多半是因为听说它对神经系统好,能缓解疲劳、改善记忆。
这说法但前提是身体缺。B12的代谢过程在中医有对应的理解,叫“气血生化”之本。气血不足的人,精气不充,确实会出现类似B12缺乏的症状:手脚麻木、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但这并不代表所有这些症状都能靠补B12解决。
在中医看来,补益之法需辨体质、察虚实、分寒热。而维生素B12虽是现代营养学的产物,在中医理论中却可以归入“补气养血”的范畴。问题就在于: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补”。
那位55岁男子,面色红润、舌质偏红、脉象弦滑,属于典型的“阴虚火旺”体质,这类人若盲目服用B12,反而可能导致内火更盛,甚至诱发肝气郁结。
我曾遇到一个中年男性,工作压力大,常年睡眠差,自主加服维生素B族复合片。他觉得自己“累就是虚”,补点B族就行。
吃了几个月,肝区隐隐作痛,检查发现转氨酶升高,B12水平远超正常。肝是藏血之脏,也是代谢中枢,任何补品若不合体质,都会加重肝的负担。
中医讲“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是一句空话。补得不对,等于火上浇油。维生素B12的合成、储存、利用,与脾胃功能、肝气疏泄、肾精充盈都有关系。
若脾虚湿盛,难以吸收;若肝郁气滞,难以转化;若肾精不足,难以储存。所以哪怕天天吃,也可能“补了个寂寞”。
现代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4年一篇数据表明:长期服用B12却无明显缺乏的人群中,约有36%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胃酸分泌不足等问题,导致B12无法有效吸收。这说明,不是吃的量决定效果,而是身体的状态决定吸收率。
从中医角度看,这种情况就是“中焦失运”。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脾为“运化之本”,主转输。若脾胃虚弱,吃再多也白搭。
很多中老年人气虚体质,尤其是脾气虚,常常伴有便溏、乏力、食欲不振,这种情况下直接补B12毫无意义,反而应该先调理脾胃,疏通中焦之气。
我建议他停掉B12,改为每天早晨空腹饮一碗山药粥,佐以炒白术、陈皮、茯苓少许,调理脾胃运化。两个月后复查,甲基丙二酸正常了,同型半胱氨酸也降了。他自己也说:“没想到不靠药,身体就慢慢调过来了。”
这才是中医的温和之道——不是一味干预,而是顺势而为。我们不是在“控制”身体,而是在“协助”身体恢复本有的自愈节律。
维生素B12也并非无用之物。对于特定人群,比如胃切除术后患者、长期素食者、老年痴呆前期、恶性贫血患者,适当补充B12是必要的。但这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听风就是雨,更不能靠保健品广告下判断。
老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调。”这句话今天看依然不过时。B12虽归于营养素,但本质上仍属“后天之本”的范畴,应该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体质特征三方面去考量。补对了是调养,补错了是负担。
就像这位男子,原以为顺手补点维生素没坏处,结果反而搞乱了身体的代谢平衡。
我常跟病人说:“补,是门学问,不是凑热闹。”中医不反对现代营养学,但更强调整体观。身体不是实验室,不能只看数值,也要看人、看神、看气色。
《黄帝内经》有言:“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这是讲五行生克之理,但放在今天,也可以理解为——调理身体要从根本入手,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因为一项指标异常就一味补充,更不能因为听说有好处就盲目跟风。
我见过太多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开始追求健康,却常常走了弯路。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太容易被碎片化信息误导。
健康不是靠“吃点啥”达成的,而是靠“少吃点不该吃的,做好点该做的”积累出来的。
如果你也在吃维生素B12,或者考虑补点B族,建议先做个体质评估,看看自己到底缺不缺,再决定怎么补、补多少、补多久。中医讲究“因人施治”,现代医学强调“精准营养”,这两者并不矛盾,反而可以互为补充。
愿每位步入中年的人,都能在补与不补之间,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是一味追求指标的完美,而是让身体回归“该有的状态”,心气平和、血脉自畅、神志安定,那才是健康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海燕,陈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伴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10):88-91.
[2]王玉林,张志强,刘红.从肝论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3,29(15):123-126.
[3]周丽,李建东.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路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45(03):301-305.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便捷股票配资,股票正规平台,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